2025年7月24日,印度政府做出一个耐人寻味的决定—— 恢复向中国公民发放旅游签证。这一政策的变化,标志着中印关系经历数年波折后,似乎终于露出一丝回暖的迹象。
印度媒体大肆宣传,外交部也高调宣布, 北京、上海、广州三地的印度使领馆将重新受理中国游客的签证申请。表面上看,这是一道友善的橄榄枝;实质上,却暗藏着印度在经济压力与地缘政治双重夹击下的深层焦虑。
“中国游客是世界旅游市场上的香饽饽”,这句话绝非虚言。从东南亚的海岛,到欧洲的古堡,再到中东的沙漠,每一处热门景区几乎都能看到中国游客打卡的身影。
而印度,这个曾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自豪的国家,却在中国游客的旅游清单中长期处于“犹豫区域”。如今重新开放签证,印度是满怀期待,但中国游客却并不买账。这背后,究竟是怎样一场“热脸贴冷屁股”的博弈?
五年封签,印度吃了闭门羹。自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后,印度方面单方面中断对中国公民发放各类签证,旅游、商务、记者乃至工作签证一概不批。
展开剩余83%哪怕有中国企业在印度设厂运营,哪怕中印之间仍有大量经贸往来,印度的态度依然强硬。最夸张的时候, 整个印度境内只剩下一位中国记者,连他都几次三番申请签证被拒,几近无奈地滞留在印度。一个国家对邻国封锁成这样,实属罕见。
在这段时间里, 中印关系经历了冰点般的寒冬。不仅在国际组织中互不配合,在边境摩擦、印巴冲突、经济竞争等多方面也频频摩擦。
尤其是今年上半年,印度的阵风战斗机在印巴空战中被击落后,一些印度舆论竟将矛头指向中国,指责中国在暗中支持巴基斯坦。这种情绪的蔓延,使得中印之间的信任几乎荡然无存。
然而, 现实终究比情绪更具说服力。印度旅游业在近年内陷入低谷,2023年国际游客总量不过952万人次,远远落后于泰国、日本、法国等国家。
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中国游客的出境消费在全球名列前茅, 被誉为“行走的钱包”。正是看中这股庞大的消费潜力,印度才决定“放下身段”,重启旅游签证政策,试图将中国游客重新拉回自己的旅游市场。
印度的算盘打得精致,却忽略了一个问题:信任一旦失去,哪有那么容易重建?过去五年,中国游客不是没想过去印度旅游,而是根本去不了。
即使现在恢复签证,印度也没有展现出应有的诚意。 不支持在线申请,只能亲自到领馆办理;门槛设得极高,要求10万元人民币的存款证明或六个月银行流水。在这个一键出签、线上办理已成常态的时代,印度的“抠门操作”显得格外老派而冷漠。
除了手续繁琐, 印度自身的旅游环境问题更是劝退了大批潜在游客。许多中国游客都了解,印度的基础设施远不如预期。
交通混乱,城市间出行依赖长途火车或非正规包车,安全隐患重重;酒店住宿卫生条件参差不齐,哪怕是五星级酒店,也经常出现水电不稳、设施老旧的问题;更让人头疼的是医疗服务,一旦生病,整个诊疗流程既繁琐又缺乏保障,让游客心惊胆战。
许多中国游客最担忧的,还是印度的个人安全问题。尤其是女性旅行者,常常在旅游攻略中被提醒:尽量避免单独外出,夜间不能独行,甚至要随身携带防身工具。
这种紧张气氛,谁能在旅途中真正放松?更别提印度频发的性侵案件早已声名狼藉,哪怕是印度本国女性也在呼吁改革与保护。一个游客尚需时刻警惕的国家,又怎能成为旅游胜地?
文化差异和便利性问题,也让印度在中国游客眼中“望而却步”。航班少、票价贵、直飞城市屈指可数,旅途耗时冗长;到了当地,语言障碍严重,景区导览、菜单、交通标识几乎没有中文支持;支付系统落后,移动支付普及率低,消费体验大打折扣。
这种“不接地气”的旅游环境,让习惯了高效服务和便捷体验的中国游客望而却步。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, 印度在不少景区还实行“外国人定价”,门票价格比本地人贵出数倍,却无法提供相应的优质服务。
住得贵、吃得差、玩的少,旅游性价比极低。对中高端游客而言,这种“花钱买罪受”的感受极其不值。旅游,本该是一场放松与享受的旅程,而不是一次次妥协与忍受。
那么,印度为什么现在又突然示好?一方面是旅游经济的紧迫需求,另一方面则是国际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。
近来,印度与美西方关系并不如表面那般稳固,尤其是在贸易与关税方面,印度频频吃瘪。特朗普留下的政策遗产尚未完全清除,新一轮关税重压又砸向印度本土制造业。与此同时,印度与巴基斯坦的摩擦不断升级,军事上吃了亏,外交上又失了分。
在这种多重压力下, 印度试图转向“南方国家”,寻求与中国的缓和与合作,成为一种现实选择而非理想主义。
近日,印度外长苏杰生时隔五年首次访华,与中国外长王毅会谈,明确提出中印应成为“发展伙伴”。与此同时,印度还表示支持中国主办2025年上合峰会,并承诺在多边机制中加强协调。种种动作,表明印度正在向中国频频示好,试图改善关系。
但中国并非轻易动情的国家。中方对此回应得极为谨慎,仅表示欢迎这一“积极举措”,并愿意与印方保持沟通。话虽温和,却没有承诺,也没有表态支持。
中印之间的历史恩怨复杂,地缘博弈长期存在,雅江水电站的建设更是引发印度强烈不满。 即使外交辞令再美好,也掩盖不了实质性的战略对抗。
再看印度国内的舆论,也并非一边倒地支持开放中国游客。印度政府此举多少带有“试水”意味, 恢复旅游签证只是第一步,未来是否恢复工作签证、商务签证,还要看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是否升温。
富士康300多名中国工程师集体回国的消息,在印度引发广泛关注。假如中印之间的人员往来持续受限,印度的制造业也将受到严重打击。
站在中国人的立场看,中印关系的缓和当然有利于地区稳定,也有助于打破美西方的围堵战略。印度拥有庞大的人口红利、丰富的稀土资源,以及潜力巨大的市场,与中国若能展开合作,双边收益确实可观。
但合作必须建立在对等与信任之上,印度若想真正吸引中国游客,必须拿出实质性的诚意,而不仅仅是发布一个“高门槛”的签证通知。
中国游客并不缺少旅游目的地,缺的是一个值得信任、安心游玩的国家。东南亚、日本、欧洲早已在服务体系、旅游环境、文化包容度上做足了功夫,印度若还抱着“你们来我这是看得起你们”的心态,终将被游客市场所抛弃。
发布于:河南省专业网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